
健康科普
提供最全最新的医疗资讯,打造最具权威性的医学健康知识科普平台。
渐冻症的曙光!干细胞技术临床治疗渐冻症的部
提起冰桶挑战赛、霍金,很多人会想起一种疾病,那就是“渐冻症”。其实,“渐冻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于那些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来说,更多的关注能够带来更多的希望。每年的6月21日为世界渐冻人日,今天我们来聊聊干细胞技术对于渐冻症患者的临床研究,也许能够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
1
什么是“渐冻症”?
渐冻症在医学上一般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病因未明,主要累及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与癌症、艾滋病、白血病、类风湿病并称为世界五大疑难杂症。
渐冻症是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到侵袭,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全身肌肉无力、萎缩、肌肉震颤,还会累及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衰退,甚至瘫痪,最终导致吞咽困难、呼吸肌无力而死亡。
渐冻人的精神榜样——霍金
世界范围内,运动神经元病的患病率约为0.8-8.5/10万,属于少见病。但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渐冻症”的发病率仅次于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排在第3位。我国ALS的发病率为1.6人/10万人,患病率为3人/10万人,发病高峰在40岁-50岁,男性发病占优势,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
2
怎样早期识别“渐冻人”?
早期症状包括:说话含混不清,上肢举起重物力量减弱,用手捏持物品无力,下肢单足站立力弱,足下垂而易绊倒,肌肉跳动,腿抽筋。初期身体两侧症状常不对称,可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另一个区域。
随着疾病的发展,肌肉萎缩越发的严重,最终出现肌无力和运动功能丧失。大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咽喉部肌肉的受累,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舌肌萎缩。
中晚期的患者可以出现呼吸困难。但是由于“渐冻人”的诊断仍然缺乏特异的生物学标志,主要是看临床表现和肌电图神经传导等电生理检查结果。
早期的“渐冻人”最容易和颈椎病相混淆。因为肌肉萎缩也可以是颈椎病的表现,区别的要点在于“渐冻人”不会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颈椎病的常见表现。而颈椎病不会发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舌肌萎缩。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应用肌电图和颈椎MRI鉴别这两种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渐冻人”可以有遗传倾向。迄今为止,已有10余种基因被发现与“渐冻人”关联。所以,确诊“渐冻症”的年轻患者,需要进一步做基因检查和遗传咨询。
3
渐冻症的常规治疗手段
迄今为止,“渐冻症”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确诊后大多数患者的病程为3-5年,约10%的患者可以超过10年。目前渐冻症常规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
1.药物治疗:利鲁唑和依达拉奉是目前已通过FDA批准被证实可以延缓“渐冻人”疾病进展的两种药物,可延长患者生命,减缓病情进展,但此药物并不能显著改善症状或让病情转归。
2.对症治疗:(1)物理治疗:有助于保持强健并充分发挥患者尚存的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出现无力症状的患者。(2)支持性设备和仪器帮助患者移动、交流以及进行日常活动如洗澡、吃饭和穿衣。常用的设备包括手杖、学步车、轮椅、活动梯、扶手、可自动抬起的马桶圈及淋浴座位。患者也可以用支具支撑足部、脚踝或颈部。(3)如果胸部肌肉变弱,呼吸装置能帮助患者更容易地呼吸。
4
干细胞技术——ALS“解冻”新希望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兴起,应用干细胞移植来阻延ALS的进展逐渐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且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特点,且获取简便、无伦理学争议、增殖力强、来源广泛、无免疫排斥,具有免疫调节、组织修复、释放营养因子、分泌外泌体和有效的归巢等功能,成为临床治疗ALS最具潜能的干细胞种类之一。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目标是细胞替代和神经保护。
1.细胞替代:将新功能性运动神经元替代退化运动神经元,并保护和支持运动神经元,恢复神经功能。
2.营养因子递送:分泌正常神经元与多种细胞因子,改善黑质纹状体系统,促进受损部位组织修复。
3.免疫调节:通过减少B细胞产生抗体,减少或抑制DC和T细胞活化,抑制NK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减少炎症反应。
4.归巢性:提供存活并归巢到损伤区域细胞源,分化为预期细胞类型,改善脑内微环境,重建神经功能区和传导通路。
5.外泌体分泌:干细胞具有高分泌外泌体能力,外泌体具有抗神经炎症的能力,及功能性修复和神经血管重建能力。
5
干细胞临床干预渐冻症的研究案例
干细胞技术对于渐冻症的临床干预已有诸多的案例证实其疗效确切。目前医学界认为,越早使用干细胞进行临床干预,越有利于阻断病情的发展,对病情的恢复也越有利。
临床案例一:
全球第一例MSC治疗渐冻症的临床报道是在2003年,意大利都灵大学神经内科团队开展的自体骨髓MSC腰穿局部注射治疗7例渐冻人,患者肌力在MSC干预前的6个月内全部下降,MSC干预后第三个月4例患者肌力线性下降趋势明显减慢,2例轻度肌肉萎缩在干预后出现肌肉力量的增加;无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死亡等重大不良事件,轻微不良反应为肋间疼痛放疗(4例),术后平均3天可恢复;腿部感觉障碍(5例),术后平均6周可恢复。
随后该团队继续开展自体骨髓MSC鞘内注射治疗渐冻症的临床研究,在随访的36个月,4例患者的FVC和ALSFRS评分线性下降明显减慢。该团队汇总之前的临床研究,开展的1期临床研究(10名渐冻症患者),MSC鞘内注射的安全性较好,但是单次治疗的效果并不如意。继续观察MSC治疗渐冻症的效果,最长将近9年的随访时间,进一步肯定了长期安全性,但是也发现单次鞘内MSC治疗渐冻症的长期效果欠佳。疗效很可能与该团队培养MSC的质量不佳有关,好多MSC鉴定细胞表型的指标不达标。
临床案例二:
广东省中医院为29位ALS患者进行了4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后第14天,患者的穿衣、卫生功能评分和上肢肌群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后第28天,言语、穿衣和卫生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上肢肌群肌力评分进一步增加,且言语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后第14天,由此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临床干预ALS效果好且安全。
临床案例三:
武警总医院干细胞移植科对99例ALS患者进行腰椎穿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移植术前及术后由同一康复师使用ALSFRS等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三种评分方法都证明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ALS患者的运动功能(P<0.001)。
研究发现,患者接受干细胞临床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①肌肉力量的增加;②四肢肌张力下降;③肌束震颤次数明显减少;④言语及吞咽功能明显好转。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出院半年后有25%的患者症状较干预前改善。这说明干细胞临床治疗ALS在短期内确实有效,但是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利用干细胞临床治疗渐冻症,从目前的临床数据来看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延缓病情的治疗效果,但仍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与应用!
相信随着干细胞疗法在临床研究中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渐冻人的生存时间,并改善遏制其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损伤,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还ALS患者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