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科普
提供最全最新的医疗资讯,打造最具权威性的医学健康知识科普平台。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生命带来无限可能
导语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曾泛指一类存在于骨髓、脐带、脂肪等组织,能够贴壁生长、具有一定分化潜能的细胞群。
2005年国际细胞治疗协会提出,将未经过进一步分离的贴壁细胞称为多能间充基质细胞(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而把间充质干细胞这一名称留给了原细胞群中真正具有干性的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它能分化成许多种组织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何成为近年来干细胞研究中的重要细胞,它有哪些优势?
截至2018年3月,在中国进行的170多项与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就包括了下列多种疾病:
神经系统:脑瘫、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老年痴呆症、脊髓损伤、脑损伤及脑外伤后遗症、遗传性共济失调、缺氧性脑病等;
心血管疾病和血管损伤性疾病: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下肢血管疾病、糖尿病足、股骨头缺血坏死、扩张型心肌病等;
消化系统: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胆道病变等;
呼吸系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发育不良、肺尘症、哮喘等;
血液系统:GVHD、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生殖系统:卵巢早衰、宫腔粘连症、勃起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
运动系统:股骨头坏死、退行性骨关节炎等;
免疫系统:移植物抗宿主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代谢系统:糖尿病及并发症等;
呼吸系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发育不良、肺尘症、哮喘等;
肌肉与皮肤: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烧烫伤等;
在全球的临床案例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于上述疾病均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
同时,研究发现MSCs还可改善睡眠、肤质、体态,延缓衰老。在未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一、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它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属于多能干细胞。
1961年2月1日,多伦多生物物理学家James Till和血液病专家Ernest McCulloch共同的一次偶然
1968年,德国科学家Frieden Stein等研究者在骨髓中发现了间充质干细胞。
此后科学家陆续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并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可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包括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除此之外,MSCs还在造血、免疫炎症反应、血管新生等人体重要功能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二、什么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是存在于脐带华通氏胶(Wharton’s jelly)和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一种间充质干细胞。
来源于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优势明显: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争议,可获取的细胞数量多、增殖能力强、免疫调节作用大,分泌细胞生长因子的总量也非常高,便于扩增和传代,同时又没有配型、排异等问题。
因此,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极其适合用于临床研究和应用,是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来源。
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新药研发
作为干细胞应用的理想种子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新药研发一直备受瞩目。在我国,干细胞新药申报的大门一直敞开着。
2017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CFDA)发布了《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再次明确细胞制品按药品评审程序进行注册和监管。截止到12月初,CFDA已受理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新药已有8项。
发现,奠定了干细胞科学的基础:他们发现了一种能自我更新并多向分化的细胞 —— 干细胞。